星期四, 7月 01, 2004

英雄少年時:亞瑟王文學與《石中劍》

作者 Grayhawk@bbs.ee.ntu.edu.tw (灰鷹流冰火陰謀魂)   看板 Fantasy
標題 [導讀] 英雄少年時:亞瑟王文學與《石中劍》(1)
時間 台大電機 Maxwell BBS (Tue Jun 29 22:44:04 2004)
────────────────────────────

英雄少年時:亞瑟王文學與《石中劍》(1)

亞瑟王傳奇(The Arthurian Romance)源於英國,流傳至歐陸各地,逐漸演變為一龐雜繁複的故事群,混雜史實、傳說、民間故事和歌謠,描寫民族領袖率同胞抵禦外侮、圓桌武士的忠勇義行、以及對聖杯完美形象的追尋,又因種族仇恨、血親相殘和悖倫的戀情,導致和平的理想終告崩滅。一千五百多年來,以亞瑟王傳奇為主題的文學作品、繪畫、電影……不計其數,其家喻戶曉的程度,在西方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歷史上究竟有沒有亞瑟王這個人?這個問題至今眾說紛紜,複雜難解。我們或可參考知名學者喬佛瑞‧艾許(Geoffrey Ashe)的觀點:「亞瑟王傳奇起源為何?又是奠基於哪些事實之上?」(艾許,1995),不須刻意將史實與虛構、歷史與文學分離,亦無須追究所謂的「正統」版本。

亞瑟王傳奇發源於西元五至六世紀的英倫諸島,羅馬軍團撤離不列顛後,原本的蓋爾族(註一)居民屢次遭受撒克遜人侵襲,在這樣混亂的局勢中,民族英雄率兵抵禦撒克遜人的形象逐漸成形。紀達斯(Gildas)在拉丁文獻《不列顛之侵略與征服》中首先提到羅馬後裔安布勞西亞‧奧理略(Ambrosius Aurelianus)率領不列顛人擊敗撒克遜人。「亞瑟」之名則首見於西元八百年左右尼尼奧斯(Nennius)所著之《不列顛史》(Historia Brittonum),亞瑟不具羅馬血統,而是本土的不列顛人,為輔佐安布勞西亞擊潰外敵的重要戰將。

現今世人所熟知的亞瑟王故事,在十二世紀蒙茅斯的喬佛瑞(Geoffrey of Monmouth) 所著《不列顛諸王史》(Historia Regum Brittaniae)中已略見雛形,包括亞瑟的身世、私生子莫桀(Mordred)叛亂,王后關妮薇出軌,亞瑟死後至仙境阿法隆(Avalon)療養等細節(但圓桌武士和藍斯洛尚未出現)。上述文獻多半以拉丁文寫成,最早的英文版本是十二世紀晚期修士萊亞曼(Layaman)譯寫自法文的《布魯特傳奇》(Roman de Brut)。此後兩百年間,亞瑟王文學在法國和德國表現最為傑出,西斯廷‧德‧托瓦(Chretien de Troyes)用古代法語寫成五部亞瑟王傳奇,藍斯洛、帕西法等圓桌武士的事蹟成為重心,亞瑟王反而成了配角。

直到十四世紀中葉,英文才有重要詩作《加文爵士與綠騎士》(註二),不過英語的集大成之作,還是十五世紀初英國湯瑪斯‧馬洛禮(Sir Thomas Malory)爵士的《亞瑟之死》 (Le Mort d'Arthur)(註三)。這部作品以散文體寫成,馬洛禮宣稱譯自一部法文作品,但確切書目至今仍不可考,應是編譯整理自諸多相關文獻,其中也包括英格蘭的民間故事。《亞瑟之死》將整個龐雜的亞瑟王傳奇盡皆收錄於其中,包括亞瑟的誕生、與羅馬之戰、藍斯洛、崔斯坦與伊索德、尋找聖杯等。

中世紀後,亞瑟王文學逐漸式微,直到十九世紀才再度成為作家的吟詠對象。桂冠詩人丁尼生寫成《國王之歌》(Idylls of the King),威廉‧莫里士則有《為關妮薇辯護》(The Defence of Guenevere)。進入二十世紀後,亞瑟王與圓桌武士仍令眾多作家神往不已,不過多半傾向從歷史角度詮釋,故事背景於是回歸更蠻荒原始的西元五世紀,那個存在於中世紀文學想像中,充滿騎士精神、宮廷貴婦的世界逐漸退位。懷特的《永恆之王》,即是二十世紀最後一部架構在這個理想年代,重述《亞瑟之死》的鉅構。

註一:Gaels,也就是塞爾特人(Celts)或不列顛人(Britons)。
註二: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亦作高文爵士。
註三:這是馬洛禮的發行商威廉‧卡克斯頓(William Caxton)所下的標題,事實上全書描述的是亞瑟一生的事蹟,他的殞落僅為其中一小部分。一九三四年,另一份更早的溫徹斯特手稿問世,研究者公認這是更接近馬洛禮原著的版本。此版本經尤金‧文納法(Eugene Vinaver)整理後,定名為《湯瑪斯‧馬洛禮爵士作品集》。

英雄少年時:亞瑟王文學與《石中劍》(2)

《永恆之王》共分四部:《石中劍》記述亞瑟在梅林教導下的成長經歷;《空暗女王》(Queen of Air and Darkness) 寫洛特國王一家與亞瑟的恩怨,到亞瑟受摩高絲王后誘惑生下莫桀;《殘缺騎士》(The Ill-Made Knight)以藍斯洛為主角,描寫圓桌武士的興衰,以及亞瑟王、藍斯洛和關妮薇王后的三角戀情;《風中之燭》(The Candle in the Wind)則是莫桀陰謀推翻亞瑟和卡美洛最後的覆亡。除此之外,懷特又寫了終曲《梅林之書》,讓決戰前夕的亞瑟重回童年時光,然而因為二戰時紙張短缺,一直未能以他理想中的合訂本形式出版。

《永恆之王》是懷特流傳後世的不朽傑作,反映出他複雜而矛盾的人格特質。終其一生,懷特活在孤獨和悲傷之中,卻總能看見生命的喜劇面。此書時而滑稽,時而瀰漫悲劇氣息;既似鬧劇卻又浪漫。他史料考據嚴謹,故事卻極度時空錯亂。懷特將生命完全傾注於書中,鎔鑄成極為殊異的亞瑟王文學閱讀經驗。《石中劍》尤其如此,因為書中描寫的是前所未有的領域:亞瑟的童年。

提倫斯.漢伯瑞.懷特(Terence Hanbury White) 一九○六年出生於印度孟買,自幼雙親不睦。父親長年酗酒,母親則喜怒無常。據他回憶:「……家裡常傳出槍聲。我聽說父親和母親會為了爭奪一把手槍相互扭打,嚷著要射死對方,然後再自殺,但無論如何要先從我下手……我的童年並不安全。」

五歲時,懷特隨母親回英國與外祖父母同住,度過短暫的快樂時光。一九二○年他被送往查頓漢學院(Cheltenham College)就讀,在寄宿學校典型的體罰陋習和高年級學生壓迫之下,是一段極不愉快的求學歷程,也影響了他日後的性格和創作。不過他也在這裡初次讀到了馬洛禮的《亞瑟之死》。

好容易離開查頓漢學院,懷特進入劍橋大學專攻英文,並且大放異彩。他寫詩,主編文學刊物,在週刊上撰寫劍橋專欄,第一年便獲得獎學金;然而翌年卻罹患了當時仍屬絕症的肺結核,以為自己只剩六個月生命。懷特的導師和朋友發起捐款,湊錢讓他前往義大利休養一年。他造訪了那不勒斯、維蘇威等地,並完成第一部小說《異國之冬》(They Winter Abroad)和詩集《受寵的海倫》(Loved Helen)。大學畢業那年,懷特寫了一篇文章討論《亞瑟之死》,提出許多創見,也為日後寫作《永恆之王》埋下契機,只可惜這篇文章今已亡佚。

英雄少年時:亞瑟王文學與《石中劍》(3)

大學畢業後,懷特放棄學術研究,全心投入創作。為維持生計,他先後在雷格和史道威兩所中學任教。一九三六年,懷特辭去教職,租下史道威公學附近的狩獵小屋,專心寫作。一天晚上他把身邊的書都看完了,隨手翻開《亞瑟之死》,把它當作愛德嘉.華勒斯(註四)式的通俗讀物來看。或許正因為全新的觀點,他反倒讀出新的趣味,在給友人的信中讚揚這是「一齣完美的悲劇,開端處便埋下了開頭、中間和結尾的伏筆」,此外「書中人物都是真實的,具有我們能夠預測的正常反應。」

懷特於是萌生為馬洛禮作「序」的念頭,以過去的亞瑟王文學中被忽略的領域--亞瑟的童年,作為主題。中世紀作家為了凸顯英雄的不凡身世,往往強調其誕生時的諸多異象,藉以增添神秘色彩,實際的成長經歷則表過不提。舉《亞瑟之死》為例,馬洛禮僅以一句「艾克特爵士之妻親自為他(亞瑟)哺乳」帶過,便直接寫到繼承王位。懷特的作法不僅首開先例,也正好符合十九世紀末興起的童年書寫傳統,這類作品將童年提升至近乎神話的美好層次,以牧歌的形式歌詠逝去的黃金年代。表面上為兒童讀者所寫,實則是成人的懷舊寄託。

從另一方面來講,亞瑟的身世充滿「成人」情節,在保守的三○年代英國原本就不便講得太過明白,懷特改以其童年為重心,正好轉移讀者的注意力,也得以勾勒出一個懷舊的、浪漫化的中古烏托邦:在那裡,現實與想像的界線模糊,孩童受到妥善照顧,農民勤奮安樂,領主慈愛而統治有方,也沒有飢荒暴政。

小說中的世界建構極為特別。懷特從歷史上擷取他感興趣的細節,創造出想像的中古英國「格美利」(Gramarye)。他一方面鉅細靡遺地描寫中世紀的生活細節,諸如城堡構造、鷹棚裡的擺飾和獵野豬,彌補了馬洛禮幾乎從不寫景的缺憾;另一方面則藉由古今對照達到喜劇的效果,以時空錯置的手法重新詮釋《亞瑟之死》,使當代讀者更能心領神會。

懷特的博(雜)學多聞肇因於幼年家庭問題所引發的不安全感,致使他一生不斷學習各種技能,藉以「平緩危機意識和自卑感」;他更透過梅林之口,表示「治癒悲傷最好的方法就是學習」。懷特的閱讀量驚人,又能射箭、狩獵、馴鷹、釣魚、駕駛飛機、潛水、織毛線、做木工和砌牆造屋,還通曉中古拉丁文,這些嗜好都出現在書中,為作品更添趣味。

書中的重心自然還是在兒童教育。懷特親身經歷了查頓漢、雷格和史道威三所學校截然不同的教育體制,能細膩捕捉青少年學生的心境,執教者的角色也扮演得恰如其份。他天生的導師魅力自然化作梅林,以開明的方式引導小瓦獨立思考;同時也認同自小缺乏雙親照顧的小瓦。在最初的英國版中,懷特將巨人葛拉帕斯的地牢描寫得有如寄宿學校,充斥體罰、禁閉和暴力壓迫,十足是對查頓漢的嚴厲批判(註五)。

一九三八年《石中劍》於英國出版,懷特親手繪製四十二幅插圖,幽默而精準地傳達出筆下人物和情境。本書隨後入選美國的「每月一書」(Book of the Month) 書友俱樂部,在編輯要求下,懷特刪除了第六章小瓦和凱伊被女巫囚禁的橋段;羅賓漢等人攻擊的對象,也由食人族西西亞人(Scythian)改成摩根勒菲的城堡。二十年後,為了合訂版的《永恆之王》,懷特又從《梅林之書》擷取螞蟻和野雁的章節,併入《石中劍》,同時刪去小瓦變成草蛇的章節,成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版本。

《石中劍》讓懷特初嘗名利雙收的滋味,不僅在英美兩地熱賣,迪士尼更買下版權拍成動畫。亞瑟王傳奇的悲劇色彩,在本書看似戲謔的敘事口吻和無拘無束的童年光陰中,似乎還不明顯。小說最後藉由梅林之口,暗示亞瑟一生的苦痛與劫難,才正要登場。

註四:愛德嘉.華勒斯(Edgar Wallace, 1875-1932),英國暢銷小說家,作品橫跨推理、懸疑、奇情冒險等領域。

註五:這段在後來的美國版中遭刪除,因為以英國寄宿學校生活,美國讀者可能不熟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