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月 30, 2004

NICOLAS WAS...
         Neil Gaiman

older than sin, and his beard could grow no whiter. He wanted to die.
  The dwarfish natives of the Arctic caverns did not speak his language,
but conversed in their own, twittering tongue, conducted incomprehensible
rituals, when they were not actually working in the factories.
  Once every year they forced him, sobbing and protesting, into Endless
Night. During the journey he would stand near every child in the world, leave
one of the dwarves' invisible gifts by its bedside. The children slept, frozen
into time.
  He envied Prometheus and Loki, Sisyphus and Judas[1]. His punishment was harsher.
  Ho.
  Ho.
  Ho.

=====================================================================================
[1]:Prometheus:普羅米休斯, 希臘神話中違抗宙斯的禁令, 帶給人類火種的神祇, 因此而觸怒宙斯, 被牢牢地釘在高加索山頂(Mount Caucasus)上, 每天有一隻大鷹來啄食他的肝臟, 到夜晚肝臟又長出來, 恢復原形. 普羅米修士這樣受折磨達三萬年之久, 始終沒有屈服, 後來被赫克力斯所救.

  Loki:北歐神話中邪神Loki, 因為陰謀害死光神Balder, 被主神Odin與其餘諸神鎖在山洞中, 受毒蛇毒液滴面之刑罰, 直到諸神的黃昏Ragnarok才掙脫桎梏.

  Sisyphus:薛西佛斯, 希臘神話中觸怒了天神宙斯, 罰在冥界的Tartarus千萬次地推滾著巨石上山, 又
千萬次地眼見巨石滾下山來.

  Judas:猶大. (講這樣大家就應該很清楚是誰了吧?)
=====================================================================================
  100 words, 連titles一起算是102 words.
  雖然沒有任何一個字與Christmas或是Santa Claus有關, 但是相信各位都知道寫的是誰...
  可以寫出這樣子的極短篇...真是奇才...

星期三, 7月 28, 2004

Here and everywhere
Artist: Every Little Thing
Album: Everlasting


ラジオから流れ出す
music透きとおる
シーツごしに伝わるよ
あなたの溫もりが

雲の切れ間のぞく
太陽オレンジ色
緩やかなこの瞬間
優しく二人を包む

あどけない寢顏 長いまつ毛が愛しくて
体中情熱が滿ちてゆく

いつも 守っているよ 心配ないから
世界中が微笑みかえすよ
ぎゅっと 抱きしめること 日課になるほど
二人の未來を今 見つめ合ってゆこう

昔よく見た夢に
浮かんできたあの島
なんだかちょっと
似ているね 青い海と香り

蜃氣樓の風に
吹かれ氣が付いたこと
そのしぐさその聲も
エネルギーになることを

飾らない笑顏
つぶらな瞳が眩しくて
污れずに 生きること信じれる

今日も 愛しているよ 他の誰よりも
約束だよ いつもそばにいる
ずっと 愛を育てよう 壞れないように
この地球の星空 ステージにしようよ

いつも 守っているよ 心配ないから
世界中が微笑みかえすよ
ぎゅっと 抱きしめること 日課になるほど
二人の未來を今 見つめ合ってゆこう




星期五, 7月 09, 2004






很美吧....
快! 付錢.......
有更香豔的唷...


=======================================================
為了懲罰某人大嘴巴
以及顧及個人隱私
所以照片撤了...
     AkiraJacky 20040823


Akira's Fantasy "Kindom"
帥哥 今天才發現你拼錯了....

p.s., daisy發現的...職業病..

星期四, 7月 01, 2004

英雄少年時:亞瑟王文學與《石中劍》

作者 Grayhawk@bbs.ee.ntu.edu.tw (灰鷹流冰火陰謀魂)   看板 Fantasy
標題 [導讀] 英雄少年時:亞瑟王文學與《石中劍》(1)
時間 台大電機 Maxwell BBS (Tue Jun 29 22:44:04 2004)
────────────────────────────

英雄少年時:亞瑟王文學與《石中劍》(1)

亞瑟王傳奇(The Arthurian Romance)源於英國,流傳至歐陸各地,逐漸演變為一龐雜繁複的故事群,混雜史實、傳說、民間故事和歌謠,描寫民族領袖率同胞抵禦外侮、圓桌武士的忠勇義行、以及對聖杯完美形象的追尋,又因種族仇恨、血親相殘和悖倫的戀情,導致和平的理想終告崩滅。一千五百多年來,以亞瑟王傳奇為主題的文學作品、繪畫、電影……不計其數,其家喻戶曉的程度,在西方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歷史上究竟有沒有亞瑟王這個人?這個問題至今眾說紛紜,複雜難解。我們或可參考知名學者喬佛瑞‧艾許(Geoffrey Ashe)的觀點:「亞瑟王傳奇起源為何?又是奠基於哪些事實之上?」(艾許,1995),不須刻意將史實與虛構、歷史與文學分離,亦無須追究所謂的「正統」版本。

亞瑟王傳奇發源於西元五至六世紀的英倫諸島,羅馬軍團撤離不列顛後,原本的蓋爾族(註一)居民屢次遭受撒克遜人侵襲,在這樣混亂的局勢中,民族英雄率兵抵禦撒克遜人的形象逐漸成形。紀達斯(Gildas)在拉丁文獻《不列顛之侵略與征服》中首先提到羅馬後裔安布勞西亞‧奧理略(Ambrosius Aurelianus)率領不列顛人擊敗撒克遜人。「亞瑟」之名則首見於西元八百年左右尼尼奧斯(Nennius)所著之《不列顛史》(Historia Brittonum),亞瑟不具羅馬血統,而是本土的不列顛人,為輔佐安布勞西亞擊潰外敵的重要戰將。

現今世人所熟知的亞瑟王故事,在十二世紀蒙茅斯的喬佛瑞(Geoffrey of Monmouth) 所著《不列顛諸王史》(Historia Regum Brittaniae)中已略見雛形,包括亞瑟的身世、私生子莫桀(Mordred)叛亂,王后關妮薇出軌,亞瑟死後至仙境阿法隆(Avalon)療養等細節(但圓桌武士和藍斯洛尚未出現)。上述文獻多半以拉丁文寫成,最早的英文版本是十二世紀晚期修士萊亞曼(Layaman)譯寫自法文的《布魯特傳奇》(Roman de Brut)。此後兩百年間,亞瑟王文學在法國和德國表現最為傑出,西斯廷‧德‧托瓦(Chretien de Troyes)用古代法語寫成五部亞瑟王傳奇,藍斯洛、帕西法等圓桌武士的事蹟成為重心,亞瑟王反而成了配角。

直到十四世紀中葉,英文才有重要詩作《加文爵士與綠騎士》(註二),不過英語的集大成之作,還是十五世紀初英國湯瑪斯‧馬洛禮(Sir Thomas Malory)爵士的《亞瑟之死》 (Le Mort d'Arthur)(註三)。這部作品以散文體寫成,馬洛禮宣稱譯自一部法文作品,但確切書目至今仍不可考,應是編譯整理自諸多相關文獻,其中也包括英格蘭的民間故事。《亞瑟之死》將整個龐雜的亞瑟王傳奇盡皆收錄於其中,包括亞瑟的誕生、與羅馬之戰、藍斯洛、崔斯坦與伊索德、尋找聖杯等。

中世紀後,亞瑟王文學逐漸式微,直到十九世紀才再度成為作家的吟詠對象。桂冠詩人丁尼生寫成《國王之歌》(Idylls of the King),威廉‧莫里士則有《為關妮薇辯護》(The Defence of Guenevere)。進入二十世紀後,亞瑟王與圓桌武士仍令眾多作家神往不已,不過多半傾向從歷史角度詮釋,故事背景於是回歸更蠻荒原始的西元五世紀,那個存在於中世紀文學想像中,充滿騎士精神、宮廷貴婦的世界逐漸退位。懷特的《永恆之王》,即是二十世紀最後一部架構在這個理想年代,重述《亞瑟之死》的鉅構。

註一:Gaels,也就是塞爾特人(Celts)或不列顛人(Britons)。
註二: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亦作高文爵士。
註三:這是馬洛禮的發行商威廉‧卡克斯頓(William Caxton)所下的標題,事實上全書描述的是亞瑟一生的事蹟,他的殞落僅為其中一小部分。一九三四年,另一份更早的溫徹斯特手稿問世,研究者公認這是更接近馬洛禮原著的版本。此版本經尤金‧文納法(Eugene Vinaver)整理後,定名為《湯瑪斯‧馬洛禮爵士作品集》。

英雄少年時:亞瑟王文學與《石中劍》(2)

《永恆之王》共分四部:《石中劍》記述亞瑟在梅林教導下的成長經歷;《空暗女王》(Queen of Air and Darkness) 寫洛特國王一家與亞瑟的恩怨,到亞瑟受摩高絲王后誘惑生下莫桀;《殘缺騎士》(The Ill-Made Knight)以藍斯洛為主角,描寫圓桌武士的興衰,以及亞瑟王、藍斯洛和關妮薇王后的三角戀情;《風中之燭》(The Candle in the Wind)則是莫桀陰謀推翻亞瑟和卡美洛最後的覆亡。除此之外,懷特又寫了終曲《梅林之書》,讓決戰前夕的亞瑟重回童年時光,然而因為二戰時紙張短缺,一直未能以他理想中的合訂本形式出版。

《永恆之王》是懷特流傳後世的不朽傑作,反映出他複雜而矛盾的人格特質。終其一生,懷特活在孤獨和悲傷之中,卻總能看見生命的喜劇面。此書時而滑稽,時而瀰漫悲劇氣息;既似鬧劇卻又浪漫。他史料考據嚴謹,故事卻極度時空錯亂。懷特將生命完全傾注於書中,鎔鑄成極為殊異的亞瑟王文學閱讀經驗。《石中劍》尤其如此,因為書中描寫的是前所未有的領域:亞瑟的童年。

提倫斯.漢伯瑞.懷特(Terence Hanbury White) 一九○六年出生於印度孟買,自幼雙親不睦。父親長年酗酒,母親則喜怒無常。據他回憶:「……家裡常傳出槍聲。我聽說父親和母親會為了爭奪一把手槍相互扭打,嚷著要射死對方,然後再自殺,但無論如何要先從我下手……我的童年並不安全。」

五歲時,懷特隨母親回英國與外祖父母同住,度過短暫的快樂時光。一九二○年他被送往查頓漢學院(Cheltenham College)就讀,在寄宿學校典型的體罰陋習和高年級學生壓迫之下,是一段極不愉快的求學歷程,也影響了他日後的性格和創作。不過他也在這裡初次讀到了馬洛禮的《亞瑟之死》。

好容易離開查頓漢學院,懷特進入劍橋大學專攻英文,並且大放異彩。他寫詩,主編文學刊物,在週刊上撰寫劍橋專欄,第一年便獲得獎學金;然而翌年卻罹患了當時仍屬絕症的肺結核,以為自己只剩六個月生命。懷特的導師和朋友發起捐款,湊錢讓他前往義大利休養一年。他造訪了那不勒斯、維蘇威等地,並完成第一部小說《異國之冬》(They Winter Abroad)和詩集《受寵的海倫》(Loved Helen)。大學畢業那年,懷特寫了一篇文章討論《亞瑟之死》,提出許多創見,也為日後寫作《永恆之王》埋下契機,只可惜這篇文章今已亡佚。

英雄少年時:亞瑟王文學與《石中劍》(3)

大學畢業後,懷特放棄學術研究,全心投入創作。為維持生計,他先後在雷格和史道威兩所中學任教。一九三六年,懷特辭去教職,租下史道威公學附近的狩獵小屋,專心寫作。一天晚上他把身邊的書都看完了,隨手翻開《亞瑟之死》,把它當作愛德嘉.華勒斯(註四)式的通俗讀物來看。或許正因為全新的觀點,他反倒讀出新的趣味,在給友人的信中讚揚這是「一齣完美的悲劇,開端處便埋下了開頭、中間和結尾的伏筆」,此外「書中人物都是真實的,具有我們能夠預測的正常反應。」

懷特於是萌生為馬洛禮作「序」的念頭,以過去的亞瑟王文學中被忽略的領域--亞瑟的童年,作為主題。中世紀作家為了凸顯英雄的不凡身世,往往強調其誕生時的諸多異象,藉以增添神秘色彩,實際的成長經歷則表過不提。舉《亞瑟之死》為例,馬洛禮僅以一句「艾克特爵士之妻親自為他(亞瑟)哺乳」帶過,便直接寫到繼承王位。懷特的作法不僅首開先例,也正好符合十九世紀末興起的童年書寫傳統,這類作品將童年提升至近乎神話的美好層次,以牧歌的形式歌詠逝去的黃金年代。表面上為兒童讀者所寫,實則是成人的懷舊寄託。

從另一方面來講,亞瑟的身世充滿「成人」情節,在保守的三○年代英國原本就不便講得太過明白,懷特改以其童年為重心,正好轉移讀者的注意力,也得以勾勒出一個懷舊的、浪漫化的中古烏托邦:在那裡,現實與想像的界線模糊,孩童受到妥善照顧,農民勤奮安樂,領主慈愛而統治有方,也沒有飢荒暴政。

小說中的世界建構極為特別。懷特從歷史上擷取他感興趣的細節,創造出想像的中古英國「格美利」(Gramarye)。他一方面鉅細靡遺地描寫中世紀的生活細節,諸如城堡構造、鷹棚裡的擺飾和獵野豬,彌補了馬洛禮幾乎從不寫景的缺憾;另一方面則藉由古今對照達到喜劇的效果,以時空錯置的手法重新詮釋《亞瑟之死》,使當代讀者更能心領神會。

懷特的博(雜)學多聞肇因於幼年家庭問題所引發的不安全感,致使他一生不斷學習各種技能,藉以「平緩危機意識和自卑感」;他更透過梅林之口,表示「治癒悲傷最好的方法就是學習」。懷特的閱讀量驚人,又能射箭、狩獵、馴鷹、釣魚、駕駛飛機、潛水、織毛線、做木工和砌牆造屋,還通曉中古拉丁文,這些嗜好都出現在書中,為作品更添趣味。

書中的重心自然還是在兒童教育。懷特親身經歷了查頓漢、雷格和史道威三所學校截然不同的教育體制,能細膩捕捉青少年學生的心境,執教者的角色也扮演得恰如其份。他天生的導師魅力自然化作梅林,以開明的方式引導小瓦獨立思考;同時也認同自小缺乏雙親照顧的小瓦。在最初的英國版中,懷特將巨人葛拉帕斯的地牢描寫得有如寄宿學校,充斥體罰、禁閉和暴力壓迫,十足是對查頓漢的嚴厲批判(註五)。

一九三八年《石中劍》於英國出版,懷特親手繪製四十二幅插圖,幽默而精準地傳達出筆下人物和情境。本書隨後入選美國的「每月一書」(Book of the Month) 書友俱樂部,在編輯要求下,懷特刪除了第六章小瓦和凱伊被女巫囚禁的橋段;羅賓漢等人攻擊的對象,也由食人族西西亞人(Scythian)改成摩根勒菲的城堡。二十年後,為了合訂版的《永恆之王》,懷特又從《梅林之書》擷取螞蟻和野雁的章節,併入《石中劍》,同時刪去小瓦變成草蛇的章節,成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版本。

《石中劍》讓懷特初嘗名利雙收的滋味,不僅在英美兩地熱賣,迪士尼更買下版權拍成動畫。亞瑟王傳奇的悲劇色彩,在本書看似戲謔的敘事口吻和無拘無束的童年光陰中,似乎還不明顯。小說最後藉由梅林之口,暗示亞瑟一生的苦痛與劫難,才正要登場。

註四:愛德嘉.華勒斯(Edgar Wallace, 1875-1932),英國暢銷小說家,作品橫跨推理、懸疑、奇情冒險等領域。

註五:這段在後來的美國版中遭刪除,因為以英國寄宿學校生活,美國讀者可能不熟悉。